今天飞哥说说带状疱疹蛇串疮,缠腰火丹

听到带状疱疹,很多人都很怕,印象中带状疱疹是很痛的,说是长够圈了就活不成了,其实啊,大家不用怕,痛确实是痛,但不会长够圈就活不成的,下面就仔细聊聊这个带状疱疹吧!

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病变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其传播途径仍为“皮肤-空气-呼吸道”。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根据受累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眼带状疱疹

病毒侵犯三叉神经时,眼支受累最为常见。患侧支配区的头皮、前额、眼睑可发生簇集性水疱,并伴有充血、肿胀和剧烈疼痛。若累及角膜,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性角膜炎,可因瘢痕形成导致失明。严重者可引起全眼球炎、脑炎,甚至死亡。当侵犯三叉神经眼支的鼻分支时,鼻梁侧及鼻尖常出现水疱,可伴有患侧鼻黏膜充血性鼻塞、流涕及疼痛等症状。

耳带状疱疹

是病毒侵犯面神经和听神经所致,三又神经上颌支、下颌支亦常同时被累及。表现为耳壳及外耳道疱疹,不同程度的伴有耳塞、耳鸣、耳痛及听力下降。有时可出现上腭部的水疱、舌前1/3处味觉丧失、咀嚼和咽部疼痛等症状。还可引起内耳功能障碍,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当膝状神经节受累影响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时,可出现患侧颜面感觉异常和麻痹,发生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又称亨特氏综合征或疱疹性膝状神经节炎)。一般而言,此型损害年轻者表现较轻、恢复也相对较缓慢。

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

为病毒直接从脊髓神经前、后根向上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变态反应引起脑脊髓膜炎及脑膜脑炎。临床上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为颈项强硬、克氏征、布氏征阳性及头痛、呕吐、惊厥或其他进行性感觉障碍,间有共济失调及其他小脑受累症状等。老年患者的上述表现常不典型,多为眩晕、呕吐、共济失调及嗜睡等意识障碍较显著。

运动性麻痹

除常见的颅神经受累引起的上睑下垂及面肌麻痹外,若脊髓前运动神经元受累时,可出现支配区的肌无力或相应部位的皮肤麻痹。多发生在发疹期或稍后,程度较轻,能持续数周到数月。此型损害对老年患者而言,其症状及持续时间相对较明显和较长,还应注意与2型糖尿病引发的神经损害鉴别。

内脏带状疱疹

当病毒由脊髓后根神经节累及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时,可发生节段性胃肠道及膀胱黏膜溃疡。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腹痛、腹胀、便秘或肠鸣、腹泻等症状,膀胱的损害可致尿频及膀胱充盈痛、排空痛等症状。当侵犯腹膜、胸膜时,则可在局部发生刺激甚至积液等症状。

泛发性或全身性带状疱疹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及患有恶性肿瘤、长期应用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的患者中,由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严重低下,可导致病毒血行播散,发生全身性水痘样皮疹,称为泛发性或全身性带状疱疹。患者除皮疹广泛分布外,并伴有高热等较严重的病毒血症及受累系统、器官的功能损害。此型患者虽较少见,但病情重,常因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障碍导致死亡。

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简单,本病的病原属DNA疱疹病毒,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征。

无疹型带状疱疹

仅仅是感染疱疹病毒,但是患者免疫功能较强,可不出现皮疹,仅出现神经痛。

“顿挫型”或“不全型”带状疱疹

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毒,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

大疱性带状疱疹

一般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如年老、恶性肿瘤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出血型带状疱疹

本病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经过血行传播,进而疱液内容呈血性或形成血痂。

坏疽型带状疱疹

本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种病毒为嗜神经性,在侵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后可沿着神经移动到脊髓后根的神经节中,并潜伏在该处。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感冒、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恶性肿瘤时,病毒又被激发,致使神经节发炎、坏死,同时再次激活的病毒可以沿着周围神经纤维再移动到皮肤,引发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进而产生坏疽型带状疱疹。

双侧性带状疱疹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放疗、大手术、重金属中毒等诱因的刺激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到最低水平。带状疱疹病毒不能被控制,即在神经节内增殖扩散,导致神经坏死和炎症加重,临床上出现严重神经痛,带状疱疹病毒逆向传至敏感的神经,引起严重的神经炎,并向皮肤敏感的神经末梢扩延,在该处形成簇状疱疹。

流行病学

带状疱疹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带状疱疹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急攀升。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婴幼儿等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中,经呼吸道黏膜入侵引起原发感染,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水疱里面的液体进行传播,水疱里存在大量病毒颗粒,所以在水痘发出来之前以及结痂之后没有传染性,如果水痘出现破溃,就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间接接触传播

如果接触患者的日常用品,如毛巾、贴身衣服等可能会被传染。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老人。存在局部创伤的患者。较长时间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疗的患者。未进行水痘疫苗接种的人群。

诱发因素

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异常,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症状(重点)

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是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痛、患处皮肤灼热、感觉过敏、神经痛以及沿神经走行分布的红斑上出现成簇不融合的粟粒至黄豆大丘疹。

典型症状

疱疹情况

在出现前驱症状的1~5天后,在一定的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皮疹。皮疹初起为一个小红斑点,继而红斑点形成小红丘疹,迅速变成水疱,疱液清亮,周围有红晕。数群疱疹呈带状沿某一支神经走行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3天左右,水疱内水液可混浊化脓或呈血性,水疱壁较薄,破溃或不破溃。至5~10天,疱疹干燥结痂,痂皮脱落后,遗留暂时性淡红色斑迹或色素沉着,若无继发感染,色素沉着或斑迹逐渐消失,愈后不留瘢痕。若继发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血疱、糜烂,形成溃疡,愈后则可能留下瘢痕。

疱疹部位

带状疱疹多发于身体一侧的腋下、胁肋、胸、背、腰及头面部,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区排列,一般不超过中线。以胸段最多见,其次为腰段、颈段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四肢等其他部位亦可发生,但相对少见。

疼痛症状

带状疱疹多以疼痛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未见疱疹,而先见腋下、胁肋、胸背腰部的疼痛,疼痛剧烈难忍,多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这种剧烈的疼痛多见于老年患者。随着疱疹消退、病情的好转,其疼痛大多数可以逐渐缓解。但仍有一部分带状疱疹患者在疱疹全部消退后,仍留有皮肤的疼痛,久久不消失。

若疱疹消退4周后,仍遗留顽固的剧烈疼痛,则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伴随症状

可伴有发热、乏力、烦躁易怒、局部淋巴结肿痛等全身症状。

早期症状

带状疱疹的疱疹出现前1~5天,常出现局部疼痛或灼热感,亦可伴低热、全身乏力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少数患者可无任何自觉症状,这种以儿童患者多见。

其他症状

由于机体免疫状态的不同,本病在临床上常有不典型的表现。

无疹型带状疱疹

免疫功能较强的患者,仅有典型的节段性神经痛,而不出现皮疹,称“无疹型带状疱疹”。

顿挫型带状疱疹

又称不全型带状疱疹,指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典型水疱即消退者。

大疱性带状疱疹

免疫功能低下,如年老、患恶性肿瘤或长期使用抗癌药物者可发生大疱,称大疱性带状疱疹。

出血型带状疱疹

疱液内容呈出血性或形成血痂者。

坏疽型带状疱疹

老年人或营养不良的患者皮疹中心可坏死,结成黑褐色痂皮不易剥离,愈后可留有瘢痕,称坏疽型带状疱疹。

双侧性带状疱疹

病毒可同时累及两个以上不相邻神经节,产生对称性或一侧同时有数个神经节分布区的损害。双侧性带状疱疹较少见,常见部位为胸段脊神经分布区,其次为颈神经。

泛发性或全身性带状疱疹

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毒可以通过血行播散遍及身体各处,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皮疹,常伴有高热,甚至可引起带状疱疹性腮腺炎、肺炎和脑脊髓炎,病情严重,可致死亡。

并发症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愈合后,疼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部分老年患者神经痛可持续数月或年余,可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导致精神焦虑、抑郁等表现。

脱发、永久性瘢痕

头部带状疱疹多在头前部,即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可造成脱发及永久性瘢痕。

眼部并发症

带状疱疹累及三叉神经,多以第一支最为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尤多见于老年人,症状较严重,疼痛剧烈,可合并角膜、结膜炎,甚至可损害眼球各部分而引起全眼球炎,以至失明。

就医

带状疱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疾病发展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要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对于有疑似带状疱疹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有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后者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分布无一定规律,水疱较小易破,疼痛不显著,多见于发热过程中,且常易复发。在带状疱疹的前驱期及无疹型带状疱疹中,沿神经疼痛明显者易误诊为是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急性阑尾炎等,需加注意。

丹毒

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流火”,通常感染下肢与面部,表现为病变部位有红斑、疼痛、发热等,大多是由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两者可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细菌学检查进行鉴别。

脓疱疹

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感染性皮肤病,可发生在面部、鼻孔周围、耳廓、四肢、躯干等部位,皮肤变现为丘疱疹、脓疱等,最后破溃可形成黄色的痂,伴有瘙痒,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两者可通过细菌学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带状疱疹亦呈自限性,其治疗原则是止痛、抗病毒、消炎、缩短病程及保护局部预防继发感染,带状疱疹目前能治愈,为短期性疾病,需要2~3周的治疗。

药物治疗

镇静剂类

颅痛定、索米痛及卡马西平等,对后遗神经痛可给阿米替林睡前顿服。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盐酸氯米帕明对某些患者可能有效。

阿昔洛韦

皮肤局部患处用含有二甲基亚砜的3%阿昔洛韦霜剂涂敷,每日5次,效果显著。对带状疱疹可用静脉滴注治疗,能迅速控制病情发展。对严重的急性期带状疱疹及有一定免疫力的患者,可用较大剂量,能明显减轻疼痛。

缬昔洛韦

患者对缬昔洛韦能较好耐受,缬昔洛韦对加速带状疱疹的皮疹愈合与更昔洛韦疗效相同,且服药更方便。此外,在缩短病程方面,缬昔洛韦较阿昔洛韦稍强,服药期间宜多饮水。

泛昔洛韦、喷昔洛韦

口服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加速皮疹愈合。

外用药

碘苷、酞丁安等用50%~60%二甲基亚砜溶液配制,涂于患处,炎性红肿可减轻,疱疹变干,疼痛减轻。

免疫制剂

麻疹减毒活疫苗肌内注射有效,其他制剂包括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肌注,静脉输入新鲜血浆,皮下注射转移因子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缩短病程。

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用于体健的患者预防后遗神经痛,及严重患者如出血型、坏疽型、泛发型带状疱疹的治疗,可及早用药,早用早起效。

手术治疗

带状疱疹患者大多数情况下会在两周好转,多数可以治愈,免疫力低下人群需治疗时间更久。带状疱疹很少危及生命,治愈后一般不会再发。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是优于西医的,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有以下几种原因引起。临床上要仔细辩证,方可下药。

1、肝经郁火型:部分皮损鲜红色,疱壁焦虑不安,炙热刺疼,主动口苦咽干、口干,心烦气躁,食欲减退。小便赤,大便干或难受。舌色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治疗宜清肝泻火,凉血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2、脾虚湿蕴型:皮损色调偏淡,疱壁松驰,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食欲饮食搭配,吃完腹胀,排便时溏,女士病人普遍白带增多。舌色淡体胖,舌苔厚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治疗宜健脾利湿,凉血解毒。方用五苓散加减

3、气虚血瘀:皮疹消散后部分疼痛不止。舌色暗,舌苔白,脉沉细。治疗宜活血化瘀,凉血解毒。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hmqf.com/zjjs/11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