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论坛坐骨神经痛周天寒姜春华王士

一、坐骨神经痛诊治心法

坐骨神经痛,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发生的一段或全长的放射性疼痛(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为主证的病症。本病属中医学“筋痹”、“腰痛”、“腰腿痛”、“坐臀风”、“腿股风”范畴。

病因为患者肝肾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加之外力因素如强力举重、久行站立、扭伤等,或外感邪气而致筋骨失养及血瘀气滞,或邪痹经络引起三阳经循行部位的疼痛或麻木,发为筋痹。

其病位在筋,与肝、胆、肾有密切关系。发作期以血瘀气滞,邪痹经络标实为主,缓解期以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本虚为主。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血瘀气滞,邪痹经络。

1.仲景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筋痹的“辨证”范围,其基本病机一为“不通则痛”,二为“不荣则痛”。

从临床患者的发病来看,二者兼而有之,以标实证为主,因此,急性发作期用芍药白芍30~45g,生甘草12g配伍,以酸收甘润,酸甘化阴,缓解经络之挛急,清湿热消局部之肿胀,止腰府及三阳经之疼痛。病久不愈者,以赤芍30~45g,炙甘草12g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从现代医学的发病机理看,周围神经的机械性压迫不会引起疼痛,而只会产生感觉异常。

实验证明,一旦有神经根炎症肿胀引起受压才会产生痛觉,所以,疼痛与神经根周围的炎症反应有关。Crook发现坐骨神经痛是因神经根受压后,引起静脉丛瘀血、乏氧及水肿等一系列改变,所以其痛觉实质上是坐骨神经的缺血性疼痛。

在急性期以芍药(白芍)甘草汤能够抑制炎性渗出;对骨骼肌松弛作用;对神经肌肉接合部位的去极化有阻断作用。另外,白芍甙与甘草的甲醇提取液FM在镇痛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2.急性发作期加清热药

从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除了典型的湿热证外,其他证型也多有沿三阳经疼痛伴烧灼感的症状,应符合热痹之辨证范围。

从辨病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痛是由于神经根炎症,神经根缺血、缺氧引起的,部分清热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性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减少渗出,抑制增生。如金银花对无菌性炎症,不但具有抑制炎性渗出,而且具有抗炎性增生的作用。

因此,常增加金银花、蒲公英、黄柏、虎杖、丹皮、大青叶等,从中择其二味即可。

3.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证

活血化瘀药可用于各种证型的筋痹。但是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时,在不同的阶段所选取的药物和用量也应有别。

在初发急性期药味要少、量要小,如桃仁、红花,用量在6~9g,起温通血脉之作用,此期不以活血化瘀作为主要治法。因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说明,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局部的充血、水肿,炎性渗出,若大剂量用之,可加重局部的炎性渗出,使疼痛加重。

病情相对缓解期,可中等剂量的活血化瘀药物,如赤芍、玄胡等药物剂量在10~15g左右。

对于病程长、屡次复发者,可选取大剂量活血化瘀,搜风通络的药物,如虻虫12g,水蛭9g,地龙12g,蜂房12g,全蝎9g,蜈蚣2~3条等。

4.针对病机而治的用药

受伤后卒然腰痛如折,疼痛连及髀枢至腿股,俯仰不能,转侧不利,舌紫暗红,证属于气滞血瘀者,治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加香附12g,玄胡15g。

下肢疼痛在病邪所侵及的经脉,或上下走注疼痛,疼痛较剧,遇寒痛甚,得温痛减,痛处发凉,舌苔白,脉弦紧,证属风寒痹阻者,加独活30g,桂枝12g,细辛6g,麻黄9g。

下肢疼痛重着不移,酸痛交作,伴有肌肤不仁,每遇天气变化,如天气寒冷、潮湿、汗出当风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证属寒湿痹阻经络者,加苍术12g,独活30g,川牛膝24g。

腰部弛痛,痛处伴有灼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而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者,加黄柏12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

腰部隐隐作痛,每因活动后加重,属肝肾亏虚“不荣则痛”者,加当归补血汤,其中黄芪45g,当归12g。

5.辨病用药

对常见的腰部病变,如腰椎间盘突(脱)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初次发作、需要保守治疗者,应加重清热解毒药,如青风藤30g,大青叶15g,虎杖30g。

肥大性脊柱炎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可加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药物,如土鳖虫12g,赤芍30g,狗脊30g。

梨状肌病变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亦应加重清热祛湿药物,如土茯苓30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24g。

骶骼关节炎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可加重赤白芍用量为30g,伸筋草30g。

髋关节炎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加全蝎9g,川牛膝24g。

6.综合治疗

由于坐骨神经痛是一个症候群,其病因相当复杂,其治疗也并不是方药完全可治愈的,就常见的腰椎间盘突(脱)出、肥大性脊柱炎、梨状肌病变、骶骼关节炎等病治疗,还应根据病情配合牵拉、复位、推拿、针灸、外敷、理疗、穴位注射、拔罐、中药离子透入等方法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选摘自《风湿病经方论治》,宋绍亮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7。

二、中医名家诊治坐骨神经痛经验

㈠王士福先生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

寒痹,并用二乌,大剂暂服。

临床常见者有二类,其一是下肢一侧疼痛剧烈,不能屈伸着地,睡眠也不能卧于痛侧,其痛处多由环跳穴经委中、承山下至昆仑穴,其发病诱因多由感受寒凉而起。常治以《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四物汤,每取捷效。取效速否,取决于川、草乌之剂量。此病机是下肢阳微又为寒邪所袭,寒凝血滞于阴络,营气不通所致,非大剂辛热活血则不为功,故川乌加草乌并用各30g。二乌皆温散定痛之药,而川乌之力缓而效持久,草乌则效速而不耐久,今二者并用速效而持久矣。

然二乌《本草经》皆谓其有大毒,是否可用此重量?经多年临床体会,用川、草乌之中毒量和有效量非常接近,古人常谓:“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即指二乌之毒性反应。又据曹颖甫注释《金匮要略》乌头汤云:“乌头其颗粒甚小,一枚约有今制三钱,五枚则可两半矣。”

重用二乌,配伍以生甘草30g,且二乌同生甘草先煎一小时,后下余药,其毒自解。至于服法:若二乌如上重量和煎法,其剧痛一剂即缓,二三剂痛止大半,甚至疼痛消失,或只感痛处微一麻,此时即可停用二乌,加薏苡仁30g,泽泻20g,通草10g,以甘淡渗泄其毒,防其逐渐蓄积为害,服二三剂后再加原二乌各30g,如此反复10余剂,使寒痹散疼痛止而不伤正,多可获愈。

观近用二乌者,畏其大毒,轻量1~2g,重量不过3~5g,不敢重用,但敢久用。此正合二乌中毒之特性,小量虽仅有小毒,然久服必蓄积为大毒,又未达二乌有效之量,其后果是中毒而无效!

笔者亦知其毒,二乌各30g非盲目大胆也,是以配甘草先煎以去其毒而存其效,故敢于重用而不敢久用耳!

另有下肢痛者,多在两腿腘窝至小腿肌肉处,即委中以下至承山穴之间,以酸沉、麻木胀痛为特点,站立行走则重,卧床高位则轻。此痛与风、寒、湿、热痹不同,多发生于50岁上下老年人。治疗当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主,以“当归四逆汤”加刘寄奴、苏木、土鳖虫以助通脉之力,黄芪20g以领诸走血药。药用:当归20g,芍药30g,桂枝15g,细辛3g,通草3g,刘寄奴30g,苏木30g,土鳖虫10g,甘草10g,若下肢不温者,可加附子10g。

——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4

㈡袁波先生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

痹证,如《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故治疗上多从祛风、散寒、除湿着手。然而,正虚,尤其是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才是发生痹证的内在因素。

《济生方·痹》则有明确论述:“此病皆由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是由于阳气不足,不能达邪于外,风寒湿邪才能得以深入经络,留着关节,造成疾病之缠绵反复,难以治愈。

袁氏临证以扶正为主,拟大剂生黄芪为君药,随症增减,验之临床,确有其效。黄芪性温微甘,补气,《本草求真》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本经》中载有“主大风”,而《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则作了进一步阐述,认为“黄芪有透表之力”。何也?盖其能入表实卫气,而起温分肉、实腠理、司开合之功,外邪自解也。历代以黄芪为主药治疗痹证之方剂颇多,如黄芪桂枝五物汤、蠲痹汤等。

袁氏取《辨证录》之蒸膝汤为基础方,变通使用,其中以重剂生黄芪为君(原方用八两),伍以利湿通阳益髓之薏苡仁、肉桂、石斛。其意如书中云:“此方补气未免太峻,然气不旺不能周遍全身,虽用利湿健膝之药,终不能透入邪所犯之处,而祛出之也。第大补其气,而不加肉桂之辛热,则寒湿裹于膝中,亦不能斩关直入于骨髓而大发其汗也……”。

经屡次验证,体会到黄芪确系治痹良药,用大剂量黄芪之功,不仅是补气,更重要的是借其“透表”之力,以温分肉,司开合,达外邪。此时剂量宜大,一般都在60g以上,量轻力薄则仅起调中补气之效。

使用该法最好的是生黄芪。对此张锡纯有中肯之见解:“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炙过以后,要影响其透表之力。

在服药后多见汗出,或遍身大汗如洗,或是周身津津微汗。这也进一步证实:黄芪“无汗能发”,“性善透表”之功。汗出后,风寒湿亦随之而解。

复因其能入表实卫,虽汗出而津气不损,不至于脉络空虚,故不易复感三邪而形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之证。

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细审风寒湿邪之偏重,并根据患者之体质差异,灵活加减。

总的来讲,仅适宜于虚证、阴寒为重者。湿热为甚,或阴虚阳亢之体者忌之。

——袁波.重用黄芪治痹证[J].新中医,,29(4):49-50

㈢朱良春先生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多呈反射性剧痛和麻木,患肢不能伸直,审舌淡苔白薄,脉沉弦,且每晨剧痛较重,盖寒主收引,故患肢不能伸直,究其剧痛,病多在筋,晨起痛重亦属寒瘀证候。

朱师常选《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合《伤寒论》甘草附子汤合方化裁,方命“寒瘀湿痹汤”。药用:生川乌(均切厚片,粉末弃之,不需先煎)10g,桂枝、炒白术各30g,生白芍50g,生甘草15g,干姜10g,白酒g。酒水各半浸泡2小时后,加水同煎60~70分钟(久煎毒减)。

另处外擦方:生马钱子薄片,生草乌片各30g,共煎1h,取汁ml左右后,加食用陈醋ml混合,用纱布蘸擦痛处,3次/天,1剂可用5~7天。

此内服方执简驭繁,价廉效宏,笔者仿法历年使用,屡收著效。

究其巧用仲景方之奥妙有三。

其一:使用大剂量白芍,乃取仲景桂枝加芍药汤之意,变桂枝之解外而为解内,变桂枝之和外而为和内,桂枝汤倍芍药,导引入内,俾桂枝汤整个药力,在内发生作用,由太阳转属太阴者,由太阴还出之太阳。乌头桂枝汤乃桂枝汤得乌头则温里、温表之功力更大。实践证明大剂量白芍补中能泻,收中能散,柔中能疏,敛中能利,凡坚积、血痹、二便不利、筋脉挛急疼痛,对证用之,无不获效。医圣张仲景用白芍缓痉挛、通经脉的机理,已为现代药理所证实。现代药理证明白芍有较强的活血化瘀行滞和利水通便作用,其养血补血功能非常显著,且有通络镇痛作用,对不同部位的平滑肌有选择性的解痉作用。

《伤寒》、《金匮要略》方剂中有54方,共见63处用白芍,应用范围甚广:有敛阴补血;有活血、消肿、调经;有温经止血,养血安胎;更有调肝和脾、和阴益阳。如本案乌头桂枝汤,以白芍合乌头桂枝是阳中有阴,散中有敛,既温通经脉,又能和血定痛。

白芍伍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是仲景群方之首,是桂枝汤组成的基方之一,芍甘并用的缓急止痛作用,早为临床治疗诸种痛证所证实。如胃痉挛、胆绞痛、痛经、颈项腰背痛和腓肠肌痉挛等等。

白芍配附子、乌头温阳益阴,和营止痛,以治水气和寒痹疼痛;得细辛、干姜可温阳散饮;配半夏、黄芩可和解少阳;伍柴胡既能条达肝木,又能和血柔肝;配黄芪能益气养血、固表和营止虚痛。

如此等等足可证明白芍一味兼具多种功能,故配乌头、桂枝在治疗因寒瘀湿痹而致的坐骨神经痛屡获佳效,但妙在剂量的因人因证而异。

其二:使用大剂量白芍在乌头桂枝汤中发挥缓痉挛,通经脉的佳效,也赖酒水同煎,白酒辛甘大热,可活血行气,壮神御寒,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前人用酒泡药其功用有三:一可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提高药物疗效;二可降低大剂量使用补益药对脾胃产生的副作用,如缓解白芍酸敛偏性,保证脾胃的正常吸收,且可增强补益之性;三可借酒之辛热升腾行窜之性,增强通经活络,祛寒除湿的作用。

巧用仲景方奥妙之三:借助峻猛药煎汁外擦痛处,峻猛药煎汁外用,安全无忧,可直达病所,助内服药使寒凝立解,闭塞立通。

此方重用桂枝协乌头由至阴之地,而出之阳分,桂枝、乌头刚中寓柔,其偏性、毒性即峻猛之性已为大剂量芍草所制,而白芍柔中寓刚。

乌附温下,干姜温中,一以启下焦之元阳,一以培中土之生气,伍姜枣以和营卫,加白术乃合甘草附子汤之意,甘草附子汤本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痛,屈伸不利,进之则剧痛之证。

白术一味,对使用大剂量白芍之剂,或大剂补剂,证见胃虚不受,药后恶心之象有特效,此乃中湿未除,它药不效,必加白术燥湿运脾,恶心即除,盖病有病位,药有达所。

大剂量用药时,有时方中燥烈之药虽多,但不能治中焦湿滞而致的药后恶心,唯白术也。且白术能治脾虚腿痛,见张锡纯振中汤。

此方刚而不燥,和而不烈,可祛邪,可扶正;可降逆,可升陷,可利水祛湿,可去瘀通闭。

再观乌头桂枝汤之方注,“其知者,如醉状”,其奋发兴阳之功,已造其极。仲景用大乌头5枚,相当于今之30~50g,如醉状,即轻度麻醉,写出药力达到的景象。

临床体会表现于舌麻者较轻,觉全身麻木并头昏者较重,均是安全有效的药量,而如无临床实践经验,又畏峻猛药如狼虎者,误以为如醉状是乌头碱中毒,可谓未入仲圣之门也。

笔者治寒痹,如用大剂量生川乌30g以上,即嘱患者药后不可外出,坐房中1~2小时,如醉状即消失,疗效大增。

要知生川乌的毒性远不如生草乌,故此方用生川乌剂量10g绝对安全。

笔者临床仿朱师之法使用上方,见患者体气尚可,不属年老体弱者,且久服祛风燥湿药未效,嘱其日服上方2剂,常收1日知,3日愈之效。

此说针对1剂/天,仅有少数之寒瘀重者,故因时、因地及因人、因证是使用大剂量白芍和峻猛药的取效关键。审证既的,用药应专。

仲景方开药简、量大、力专之先河,吾师朱良春先生亦喜用简方,但简方取效的奥妙在于剂量,轻其所轻,重其所重是老一辈临床家的用药风度,吾辈应敢于继承中求创新也。

——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坐骨神经痛廉验特色选析[J].辽宁中医杂志,,30(12):

㈣江明先生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

甘姜苓术汤为张仲景治疗腰以下冷痛,沉痛如带五千钱之肾着证。江老师根据其病机,经加味后用治寒湿型坐骨神经痛,疗效较好。药物组成:干姜5g,炙甘草3g,苍术10g,茯苓10g,独活10g,狗脊10g,桑寄生10g,怀牛膝10g,桂枝5g,木瓜6g,附子5g。

方中以干姜温中散寒,炙甘草和中缓痛,苍术(汉代苍术、白术不分)健脾燥湿,茯苓渗利水湿,加桂枝、附子增强温阳祛寒之力,狗脊、桑寄生、怀牛膝壮筋骨、强腰腿,独活祛风止痛,木瓜舒筋。使风寒湿邪去,筋骨强壮,痹痛自除。

——宋镇星,江明.运用经方医话选[J].中国医药学报,,12(2):40

㈤王永炎先生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

治疗坐骨神经痛属寒邪引起用当归四逆汤,“细辛要给够量”,由小量开始。

有瘀热用忍冬藤、天仙藤、石楠藤,用以清热利湿活络;有湿用川萆薢;有瘀血用丹参、延胡索、三七;有风用独活、桑枝、牛膝;经脉挛急用芍药。

我们在治疗此类患者时还经常和王老师喜用的另一张治关节痛验方“三草四藤汤”(豨莶草、透骨草、老鹳草、天仙藤、鸡血藤、石楠藤、海风藤)合用,收效甚好。

——温治江.学用王永炎院士治神经痛经验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1:13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风湿病经方论治》,宋绍亮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7月。

三、黄煌应用蛇蝎止痹散诊治坐骨神经痛验案一则

陈某,男,50岁,教师,汝州市蟒川乡人,于年10月10就诊。患者自诉左胯连及左侧大腿困麻疼痛三月余,曾服西药甚多,疼痛时作时止,后自配药酒服用两月,疼痛有所减轻。前日因久坐石凳疼痛复又加剧如初,痛不可忍,休作无时,不能侧卧;行走困难,须柱杖蹒跚而行,三步一停,五步一歇,表情痛苦,不可名状,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大无力。此乃气血不足,经络空虚,风寒湿邪内侵,经脉痹阻,不通则痛也。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蛇蝎止痹散加减治之。

乌梢蛇10g全虫10g蜈蚣10g制川乌15g制草乌15g川牛膝15g当归20g小茴香15g胆南星10g醋莪术15g制乳香15g甘草10g炒神曲20g。上药共研细末,分八包,首日上、下午各服一包,后每日上午服一包,连服七日。一周后复诊,患者服上药后可柱杖行走百十步一歇,自感疼痛减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效不更方,守方继服5剂,终弃杖行走如常人。半年后回访未再发作。

按语

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坐骨神经痛大多数为单侧,不伴有腰背痛;疼痛一般为持续性,亦可为发作性。疼痛主要限于坐骨神经分布区,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足部,疼痛剧烈的病人可呈特有的姿势;腰部屈曲、屈膝、脚尖着地。如病变位于神经根,椎管内压力增加(咳嗽、用力)时疼痛加重。本病原发性较少,多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骨性关节病,少数见于腰骶椎先天畸形。治疗上西医一般采用药物联合物理疗法一起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止疼药、神经营养药、神经消肿药等。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症范畴,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肌肉、筋脉、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经曰:人年四十,阴气自半。本例患者年已五旬,精血亏虚,复加操劳过度,心脾两虚,致气血不足,经络空虚,寒湿之邪乘虚而入,贼邪不去,痹阻经脉,不通则痛。痛久入络,非虫类药不能搜剔之,故叶天士指出:“病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之邪”。又曰:“风邪留于经络,须以虫蚁搜剔”。虫性善行走攻窜、通达经络、搜风剔骨,远胜草木之性,邪气一旦入络,就会形成络脉瘀阻。治疗多以通血脉为主要方法,用药与一般的活血化瘀药有所不同,但又须伍以祛风散寒,化痰祛湿,行气止痛之品。如此,寒散风祛,瘀消络通,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则病愈矣!

本文作者:黄煌

本文出处:中国中医药报第四版。

四、南少林骨伤流派腰椎椎管狭窄治验方

一、秘方

1.椎管狭窄方

组成:鹿角胶6g,黄芪20g,骨碎补9g,川续断12g,泽兰9g,丹参9g,土鳖虫9g,地龙9g,鸡血藤9g,延胡索9g,杜仲9g。

方解:腰椎管狭窄症主要由于腰椎的椎管骨性或纤维性结构狭窄,引起脊髓神经受压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行走乏力、间歇性跛行和顽固性坐骨神经痛。治疗应以活血软坚、补益肝肾为原则。方中鹿角胶、骨碎补、川续断、杜仲补益肝肾,强壮筋骨;黄芪益气补中,气行则血行;丹参、泽兰、土鳖虫、地龙、鸡血藤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共奏活血通络、强筋壮骨之功。

主治:腰椎管狭窄。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王和鸣提供)

2.芍膝猪苓汤

组成: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2g,滑石15g,阿胶(烊化)10g,白芍20g,牛膝10g。

方解:茯苓甘淡,渗脾肾之湿;猪苓甘淡,泽泻咸寒,泻肾与膀胱之湿;滑石甘淡而寒,体重降火,气轻解肌,消除表里上下之湿;阿胶甘平滑润,滋阴清热;白芍和血缓急止痛;牛膝入脾肾经而引药下行。诸药合用清热利水,而阴分不伤,和血宁络而督脉通利,最宜年老肝肾阴虚、湿热内结之腰腿痛者。

主治:肝肾阴虚、湿热内结之腰腿痛者。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苏寅李荣提供)

二、验案

案1:L3~L5椎管狭窄症(肝肾不足证)

沈某,男,63岁,退休工人。就诊日期:年6月12日。病史摘要:患者腰腿痛伴间歇性跛行1年,既往有腰部扭伤史。当站立和行走时,患者出现腰腿酸痛或麻木无力,四肢冰冷,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下蹲休息后缓解,若继续行走其症状又出现,骑自行车则无妨碍。检查:患者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腰部僵硬,背伸困难,直腿抬高试验(-)。X线片示:腰椎椎体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前后径变小。CT检查报告:L3~L5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诊断:L3~L5椎管狭窄症。中医辨证:肝肾亏虚证。治疗经过:首诊予以椎管狭窄方,处方组成:鹿角胶6g,黄芪20g,骨碎补9g,川续断12g,泽兰9g,丹参9g,土鳖虫9g,地龙9g,鸡血藤9g,延胡索9g,杜仲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施行腰腿痛整脊推拿手法。二诊(年6月17日):患者腰腿痛与间歇性跛行逐日减轻,继续服用椎管狭窄方7剂,配合整脊推拿。三诊(年6月24日):腰腿痛与间歇性跛行基本缓解,但腰部背伸仍困难,继续内服椎管狭窄方7剂,停止整脊推拿,嘱患者行床上抱膝屈腰功能锻炼,避免长途行走。经随访近1年未见复发。(王和鸣整理)

案2:L4、L5椎管狭窄症(肝肾阴虚证)

林某,男性,78岁,退休职工。就诊日期:年5月3日。病史摘要:以左腰腿痛伴间歇性跛行半年为主诉入院。半年前渐感左腰腿疼痛,伴间歇性跛行。曾于门诊按骨质疏松症予以中西药抗骨质疏松治疗,未见显效。平素患前列腺肥大。CT检查报告:L4、L5椎管狭窄。辰下症见:左腰腿痛,伴间歇性跛行,喜揉按,口干心烦,头晕耳鸣,小便不利,舌红,苔少薄黄,脉弦滑尺沉。拟诊:L4、L5椎管狭窄症。中医辨证:肝肾阴虚证。治疗经过:首诊因阴虚湿热互结,阴液不足,筋失所养,气化不利,治宜育阴利水、柔养筋脉。方选芍膝猪苓汤。处方组成: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2g,滑石15g,阿胶(烊化)10g,白芍20g,牛膝10g。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二诊(年5月7日):药后诸症悉减,腰腿痛改善尤为明显,口不干,小便渐清利,舌淡红,苔少薄白,脉弦尺沉。阴液渐充,气机宜通,热从下解,则筋复得养,柔韧得利。宗上方佐入补益肝肾之味,去滑石,加二至丸。处方组成:女贞子12g,墨旱莲12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2g,阿胶(烊化)10g,白芍20g,牛膝10g,5剂,水煎服,日2服。三诊(年5月5日):腰腿痛除,小便畅利,偶觉头晕,耳鸣,肝肾不足,本虚之证,嘱口服杞菊地黄丸9g,日3次,善后。按:猪苓汤原方主治阳明病发热后期及少阴病下利后期余热伤阴,气化不利,水气停留,影响心、肺、胃。病机的复杂性在于停水与伤阴两个方面,利水可能导致伤阴,养阴又不利于利水。猪苓汤方药仅五味,集清热、利水与养阴三个方面于一体。本案虽主诉为腰腿痛,属“筋痹”范畴。但年高痛喜揉按,又现口干心烦,头晕耳鸣,小便不利,舌红,苔少薄黄,脉弦滑尺沉。可知肝肾阴虚,湿热互结,阴液不足,筋失所养,气化不利所致,证、治、药三者贯一,理法方药统一,故投猪苓汤效如桴鼓,不仅腰腿痛改善明显,小便渐清利。后期改治本之法,调补肝肾以收尾功。(苏寅李荣提供)

案3:L4、L5椎管狭窄症(肝肾不足证)

张某,男,46岁,职工。就诊日期:年11月9日。病史摘要:患者腰腿痛9个月,加重伴间歇性跛行1月余,既往有腰推间盘突出史。9个月前因弯腰搬提重物后自觉腰部疼痛不适,休息卧床后稍减轻,活动后明显并出现下肢酸麻。遂就诊于社区卫生院,予以牵引及静脉输液对症治疗(具体药物患者不能提供),患者症状有所减轻,此后症状反复发作,每于劳累及站立久行时明显,卧床休息后可减轻。1个多月前患者腰腿痛麻木无力,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下蹲休息稍改善。检查:患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苔少,脉沉细。腰部僵硬,活动不利,直腿抬高试验(-)。X线片示:腰椎椎体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前后径变小。MRI示:L4、L5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诊断:L4、L5椎管狭窄症。中医辨证:肝肾亏虚证。治疗经过:首诊予以椎管狭窄方,处方组成:鹿角胶6g,黄芪20g,骨碎补98,川续断12g,泽兰9g,丹参9g,土鳖虫9g,地龙9g,鸡血藤9g,延胡索9g,杜仲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合施行腰腿部点按理筋手法及腰椎整脊推拿手法,施术后患者下地行走自觉腰腿部轻松许多。二诊(年11月16日):患者腰腿痛与间歇性跛行逐日减轻。考虑治疗有效,守上方予以椎管狭窄方7剂续服,并继续配合理筋整脊推拿手法。三诊(年11月23日):腰腿痛与间歇性跛行症状改善明显,且自觉腰部及下肢活动自如,令患者再续服椎管狭窄方7剂以巩固疗效,并嘱患者可适当配合床上抱膝屈腰活动及功能锻炼,忌久坐及远行劳累。(苏涌珑整理)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南少林骨伤秘方验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和鸣主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五、皂角刺乃治坐骨神经痛之要药

坐骨神经痛系一综合征,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多由风寒湿邪外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笔者临床以皂角刺为君,根据不同证型,适当配伍,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沿坐骨神经通路出现游走性疼痛,遇寒加重,得暖则减,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可用皂角刺30g,独活、防风、威灵仙、附子各10g,水煎服。

若出现疼痛沉重,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用皂角刺30g,苍术、薏苡仁各20g,防己10g,牛膝15g,水煎服。

若出现寒痛,形寒肢冷,遇劳加重,腰膝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用皂角刺30g,巴戟天、五加皮各10g,淫羊藿、川断各15g,水煎服。

若出现刺痛,舌质暗红,脉沉涩等症,用皂角刺30g,川芎、牛膝各15g,桃仁、当归各9g,水煎服。

病例

夏某,女,42岁。在田间劳动,突感左侧腰臀部沿坐骨神经通路有触电样疼痛,直至足跟,呈持续性钝痛并阵发性的加剧,经当地医生治疗后,疼痛缓解,但不能下床,斯时求诊于笔者。上述症状仍在,伴见遇冷痛甚得暖痛缓,舌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辨证为“风寒外袭,经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坐骨神经痛)。

处方:皂角刺30g,独活、防风、威灵仙、附子各10克,水煎服。服药3剂,疼痛大减,可下床缓行,继服上方6剂,疼痛消失,恢复正常,临床随访2年,再未发作。

体会

1.皂角刺辛温无毒,具有搜风,拔毒,消肿,排脓之功,历代医家多用治痈肿、疮毒、厉风等。笔者用皂角刺搜风通络止痛,治疗坐骨神经痛20余例,均获全功。

2.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用量要大,一般在30~50克之间,而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3.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者,止痛效果迅速,对坐骨神经干炎止痛效佳,对坐骨神经根炎止痛效差。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四川中医》,作者吕广振、陶镇岗。转载请注明出处。

六、周天寒坐骨神经痛证治心法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部位一般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踝部等处,属内科急症范畴。既往强调散寒、除湿、祛风、通痹的较多,故治疗时间长,且复发率高。笔者通过近些年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与寒、湿、瘀、虚关系密切,可用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温阳益气、养血柔筋之法,能收到满意疗效,且远期疗效巩固。

㈠散寒除湿法

是指用祛除寒湿的药物,消除痹阻,畅通气血,达到治疗本病的方法,适用于本病偏重于寒湿的证候。寒湿均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重浊黏滞。若人体卫外之阳气不足,复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之地等,寒湿之邪从肌表而入,留滞四肢肌肉关节,致使经络之气闭阻,营卫之气不畅,气血运行不利,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发病前有受寒史,最先发现身体下半部酸痛或不灵活,数日后即出现沿坐骨神经通路的剧烈疼痛,疼痛多由臀部或髋部开始,向下放射到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和足背。在持续钝痛的基础上,可有阵阵如锯刀刺样疼痛,夜间尤甚。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治宜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方用蠲痹定痛汤(自拟方: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牛膝、苍术、防己、乳香、没药、川芎、独活、桂枝、甘草)。水酒各半煎服,两日1剂,服后药渣加八角枫克,花椒15克,煎水外洗患肢。

民间用蜀椒10克,煎水去蜀椒,入绿壳鸭蛋2个,加盐少许,顿服,1日1次,对本病也有很好的止痛作用。

㈡活血化瘀法

是指用活血化瘀药物,消除瘀血,流通气血的方法,适用于本病瘀血偏重的证候。正常血液在经脉之中,应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若久痛入络,气血运行不畅;寒湿之邪侵入血脉,留滞下肢,使血液凝涩成瘀,阻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发为本病瘀血偏重的证候。

临床表现:下肢沿坐骨神经通路剧烈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阻,尤以夜间疼痛更甚,痛处拒按,或患肢麻木、转筋。舌紫暗,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活络效灵丹加味(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川牛膝、桃仁、全蝎、地龙)。若血瘀甚,加三七磨酒兑服;兼气滞加柴胡、枳壳行气导滞;兼气虚加党参、黄芪益气化瘀;兼阳虚加附子、肉桂温阳化痰。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对本型有一定作用。

㈢温阳益气法

是指用益气温阳的药物,温通经脉,以畅通气血的方法,适用于因阳气不足,经脉失煦,气血运行受阻所致的证候。阳气根于肾,肾居下焦,对脏腑经络起着温熙、生化、推动的作用,阳气充足则脏腑经络之气运行有常;若本病日久,阳气受损,经络失于温煦,气机运行迟缓,而致经气痹阻,发为本病偏于阳气虚的证候。

临床表现:下肢疼痛经久不愈,肢体不温,畏寒神怯,患肢喜温喜按,劳累后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舌淡、苔白滑,脉沉弱无力。

治宜温阳益气,通络止痛,方予仙淫通痹汤(自拟方:仙茅、淫羊藿、熟地、杜仲、附片、桂枝、鹿衔草、炙甘草)。若气虚甚,加人参、黄芪益气通络;兼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养血通络。

㈣养血柔筋法

是指用可滋养阴血的药物,补充阴血,以濡润筋脉的方法,适用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的坐骨神经痛。阴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循脉道而运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脏腑经脉起着营养和濡润作用。若疼痛经久不愈,或年老精亏,阴血暗耗,致使阴虚血弱,筋脉失养,而发为本病阴血亏虚的证候。

临床表现:下肢沿坐骨神经通路绵绵作痛,时作时止,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伴面色苍白,唇甲无华,甚则肌肉萎缩、弛软,舌淡红,脉细弱或细数。治宜养血通络,柔筋止痛。

方予加味芍甘汤(白芍、炙甘草、玉竹、淮牛膝、当归、木瓜、秦艽)。阴血亏虚,易生风化燥,表现为肌肤瘙痒,肢体麻木,头目眩晕等,治宜加生地、天麻、钩藤等养血熄风药。

㈤典型案例

例一

杨某,男,49岁,农民。年3月5日诊。患“坐骨神经痛”3余年,屡服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一年前因劳累后疼痛加重,行走困难,历经药物、理疗等治疗无效。目前症见右下肢沿坐骨神经通路剧烈疼痛,屈伸困难,活动受限,疼痛以夜间为甚,难以入睡,察其舌质暗红,脉细涩,方用活络效灵丹加牛膝、桃仁、全蝎、蜈蚣等,守方共进12剂,疼痛停止。后以上方加黄芪、白芍泡酒缓服,以图巩固。门诊随访,未见复发。

例二

袁某,女,45岁,农民。年5月8日诊。久居潮湿,未予重视,初起双下肢麻木萎软,继而疼痛难忍,尤以右侧下肢为甚,医院检查,确诊为“坐骨神经痛”,用封闭、药物等治疗无效,且腰背酸胀,行动不利,故此来院就诊。症见右侧肢体疼痛,向下放射到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呈持续性钝痛,伴阵发性加剧。察其舌苔白腻,脉弦等,脉证合参,辨证乃寒湿阻痹、经气不畅,治以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方用蠲痹止痛汤,另兼服蜀椒煮鸭蛋方。服药4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守方至15剂时,疼痛消失,后用独活寄生汤泡酒缓服,至今未见再发。

㈥讨论与体会

坐骨神经痛的发生与寒、瘀、湿、虚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在于经气不畅,气血运行受阻,故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根据中医“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通络”就构成了治疗本病最基本的方法;但由于坐骨神经痛病因有寒、湿、瘀之别,病证有虚实之分,故治疗宜细审病情,详察病因,酌情立法,以法制方,在合理选用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温阳益气、养血柔筋法的基础上,守方守法,从而达到经络通利、气血流畅之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寒瘀夹杂,虚实互见,相兼证候屡见不鲜,治疗时又当分辨其轻重缓急,各法互参,方能收到预期疗效。

  注:本文选摘自《周天寒医论集》,张安富、邓福忠、王志虹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年1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七、姜春华坐骨神经痛治验方方名:治痹方。

组成:制川乌9g,生地60g,威灵仙9g,蚕砂15g,秦艽15g,乌蛇6g,怀牛膝9g,豨莶草15g,五加皮15g,独活9g。重用生地,其意有三,一是生地甘寒,滋阴养血;二是缓和辛温燥烈之品,免伤阴血,三是地黄有除痹作用,《本草经》中早有记载。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困学斋中医续笔》,医院出版社出版。作者/朱炳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hmqf.com/zz/12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